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多部报告
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表明
恶意环境违法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本报记者 金 歆
8月3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法、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抓在手上,连续五年开展环境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保法律和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今年3月至6月,栗战书委员长和三位副委员长分别带队,赴黑龙江、山西、西藏、宁夏、福建、四川、江苏7个省(自治区)开展检查,检查组深入到20个地市,召开16次座谈会,听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实地查看了101个单位和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具体表现在: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如期完成,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生态环保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环境保护法实施的进展和成效包括:第一,环境保护法定职责不断落实。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压实了政府主体责任。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第二,依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福建、湖北、海南等地出台生态省建设规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第三,生态环保配套法规不断健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加强行政法规规章制定,印发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规,生态环境部在法律实施当年印发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配套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制定环境污染犯罪、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等20余件司法解释,有力推动法律制度落实落细。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生态环保作为重点领域,加快立法步伐。第四,环境保护主要法律制度不断落实。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共制修订国家生态环境标准673项,增长幅度为历次最高。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第五,用法治力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六,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第七,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更加严格,法治威力有效彰显。用足用好法律赋予的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执法手段,依法严惩重处环境违法行为,让法律“长出牙齿”,恶意环境违法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报告显示,在环境保护法实施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法律实施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定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包括地方政府责任需进一步落实、有的部门落实环保责任有差距、企业治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部分法律制度措施执行不够到位;污染防治还存在短板弱项;生态保护和修复亟待加强;生态环保执法监管有待强化;生态环保法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科学技术普及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王比学
8月3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根据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今年4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科普法的制定实施,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务院及各部门、各地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科普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科普法,推动科普工作体系逐步健全,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创新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普法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科普协同工作格局日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有29个省(区、市)先后制定了科普条例或实施办法。科普发展规划稳步落实,国务院先后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工作协调机制持续优化,国务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素质建设协同机制日益完善。二是,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科普向公众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我国科学素质水平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是2005年1.6%的6.6倍。科普已成为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面向青少年、农民等重点人群的科普活动蓬勃开展。三是,科普事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投入稳步增长。2013—2022年,全国财政科普支出1455.31亿元,年均增长8.16%。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大部分经费用于举办科普活动、建设科普场馆,着力保障科普工作重点项目。科普场馆建设加快发展。2020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525个,比2006年增加193.8%。四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各地坚持把科普融入科技创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文旅教育等领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五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科普人员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总数181.30万人。科普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全国高校设有科学教育等与科普相关的本科专业,相关部门联合推进高层次科学教育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科普人才队伍多元发展。六是,科普传播内容和方法手段日渐丰富。大量脍炙人口的科普原创作品投放市场,呈现出多样化、分众化发展的趋势。科普传播正由线下平面化向线上数字化、智能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科普传播信息化变革向纵深推进。各地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形式传播的科学信息已占八成以上,成为公众参与科普、了解科学的主渠道。
但报告也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挑战。对“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认识还不到位,科普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科普公共服务效能有待提高,科普经费投入和保障还不充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科普传播内容和方法手段与新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
人大常委会听取今年以来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当前经济总体呈恢复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亓玉昆
8月30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据介绍,当前经济总体呈恢复发展态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需求逐步改善,市场价格基本平稳,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0.7%。从二季度情况看,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寻常,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影响,经济运行一度面临超预期下行压力,4—5月份波动较大,5月下旬经济开始触底反弹,6月份主要指标全面回升,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当季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4%,顶住压力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失业率降低、物价稳定等主要目标。
何立峰介绍,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调控举措有力有效;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新进展;积极扩大投资消费,国内需求逐渐恢复;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发展内生动力有效激发;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空间持续拓展;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坚决兜牢民生底线,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改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从国际形势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情况看,消费需求仍然不振,投资增长仍较乏力,稳定外贸难度加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就业等民生问题较为突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暴露。综合分析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变化更加复杂严峻,疫情还没有见底,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下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同时也要看到,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人大常委会听取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预算执行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本报记者 亓玉昆
8月30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开局,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3月份受新一轮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当月收入增速同比回落至3.4%。4—5月,经济运行波动较大。6—7月,随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总的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据了解,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9.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累计增长3.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41亿元、增长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540亿元、增长4.1%。
具体看,一是税收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略有增长,呈逐步恢复态势;二是加大盘活资源资产力度,带动非税收入较快增长;三是受疫情、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地区间财政收入分化比较明显;四是财政支出总体平稳,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有力保障。
“各项政策举措靠前发力,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刘昆介绍,国务院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稳市场主体;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推动资金和政策尽早落地见效;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刘昆表示,下一步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落实落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1日 07 版)
标签: